若翠谈财经2023-01-15 06:14:35
先来提一个问题,从客观角度出发,你觉得当地楼市的房价,到底降到你的心理预期了没?
【资料图】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即便是觉得当地房价确实降下来了,也依然没有降到合理的水平。说白了,对于刚需来说,面对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房价,降得幅度再大也不觉得解气。
而且如今的市场讲究“买涨不买跌”,越是房价下跌,意味着后续还有可能继续下跌,谁先出手谁吃亏,似乎成为了共识。
于是刚需群体们在没有任何号召的前提下,做出的决定却异常一致:观望,必须观望,坚定观望不动摇。
充分说明,楼市的惨淡不仅让房价泡沫被削去一部分,也重重地打击到了人们的购买信心。
而为了帮助购房者重塑信心,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不可谓简单,利好政策更是一个接一个出台,无论是房贷利率下降,还是首付比例下调,都是实实在在的好政策。
可尽管如此,人们依然不买房,为什么?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作为商品,只能是房子的价格还没有落到人们心理预期之上,而房价为什么下跌得这么慢,那就有很多说道了。
毕竟绝大多数的楼市,都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楼市的惨淡影响到土地出让,进而影响土地财政,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将大受影响。
所以,越是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轻的城市,越容易形成更合理的楼市环境。而那些已经深陷泥潭的城市,想要迅速摆脱窘境,恐怕还需要相当大的工作。
而金融经济在这其中,则起到传导链的作用。
众所周知,所有的开发商本质上玩的都是金融游戏,用借来的钱来盖房子、卖房子。可房子一旦卖不动了,天文数字般的借贷资金就可能还不上,进而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又引发包括“烂尾楼”等后续问题。
而这种情况,在房地产行业中已经并不算稀奇了,毕竟连头部房企都能“爆雷”,在普通刚需心里,这些开发商们哪里还有信任可言。
于是,“保交楼”的必要性就非常关键了。这不仅是楼市的问题,也是经济的问题,更是民生的问题。
只有给广大刚需购房者们,切切实实吃下一颗“定心丸”,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重塑楼市信心。
至于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根据央行调查报告内容来看,国内第三季度城镇储户收入感受指数由降转升,就业预期指数有所回升。同时物价预期指数上升。并且在未来三个月内,约有17.1%的居民打算购房,高于第二季度的16.9%。
可见,即便是缓慢恢复,人们对楼市的信心也确实回来了。
而最后一道“敲门砖”,恐怕还得房企自己想办法了。如同文章一开始的问题那样,只有价格实实在在地降到刚需群体的心坎上了,成交才不会继续成为难题。
只是这不仅要考验房企的实力,更要考验房企的魄力。
最后,如果本地房企真的迎来大幅度降价,你是否真的会抓住机会买房呢?欢迎说出你的答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