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正常》:生命终有裂痕,爱是点燃糟糕生活的一道光-天天速看

贵圈儿探姐2023-02-07 14:45:55

很高兴参加了搜狐号观剧团的活动,这次的观剧是一场治愈性之旅,在看完《近乎正常》后开始陷入一种沉思的情绪,通过主人公的日常来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正如剧中人所说:“我不需要一切正常,因为那太不可思议了,我只要它近乎正常”,这也是深藏在个人内心想要宣泄的情感,被这部摇滚音乐剧所动人呈现出来了。

《近乎正常》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于“不正常”一家人,母亲戴安娜因16年前痛失爱子而陷入双向情感障碍的折磨,丈夫丹撑起了整个家庭,并一直陪伴戴安娜身边。他为戴安娜请了非比寻常的心理医生,在疾病治疗的时候戴安娜常常会看到死去儿子的幻影。

戴安娜这个角色也切实还原了一个双向情感障碍的特质:时刻需要人陪伴,总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在她的世界里儿子盖博并非是死去时的幼童,他已经长成了帅气的男孩,夫妻俩的女儿娜塔莉在母亲眼里却像个透明人不被家人所关注,她不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会不顾场合、不适事宜的表达。在产生幻觉后还出现自杀等激烈行为,拉上家里每个人都一起陷入了痛苦之中。


【资料图】

尤其是女儿要承受着母亲时不时出现的非正常行为,在青春期的情窦初开无人理会,女儿在面对这样的家庭环境时也无所适从。《近乎正常》把这个被大众忽视的家庭和社会痛点掰开了,透过剧集,观众得以观察躁郁症群体的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了解他们正面临的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近乎正常》对躁郁症这一垂直领域的挖掘,也让这部剧具备了触达现场全年龄层观众的触角,在音乐剧上演期间观众席内的掌声频频。比较特别的是故事中的人物的“不正常”情绪也通过音乐来表达的,在吉他、贝斯、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的合力演奏下演出了人物的细腻情感。

配合剧集形式的创新,《近乎正常》在叙事的表达上也做了新尝试,跳出了大喜大悲式戏剧感也没有刻意的去渲染人物情感,而是借助角色的生活日常特质去折射整个社会家庭的生活,给观众提供了沉浸式观剧感。

大人在生活中不被理解、“不太正常”的行为在这个社会中被看作是正常,或许是碍于现实的压力,对他们多了几分宽容,孩子们只是他们不忍去揭穿和反抗,被大人看作理所当然的应该被理解,实际上这些问题更应该被摆在台面上、被关注。

可知道妈妈陷在回忆里,而忽视了眼前的女儿,忽略丈夫的感受,其实他们内心都渴望妈妈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和爱,家人面对病入膏肓的母亲只会默默承受,剧集对于现实问题的宣泄更为真实。

这部《近乎正常》原本虽是一部国外作品,但它的译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这部剧的译配已经是我认为很多引进制作中文版作品中水平比较高的一部,对于原本歌词中容易有“译制片”感的部分做了自然的处理。

最终爱成为了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爱给了一家人希望。不堪重负的母亲并没有放弃治疗,家人对她的爱和在乎也从未变过,最终阳光照入了一家人的生命裂痕之中,给了他们未来的一点光亮。

而《近乎正常》是我第一次看音乐剧的形式,以全新发的视角去感受角色,音乐有音乐的配合情绪渲染会比较到位,因为剧情穿插的部分比较少反倒是相得益彰,整体的情绪和节奏是对的。在看完主角的这些不正常行为后,你反而有所理解,这不就是生活的戏剧化,只有生活近乎正常,那就是万事大吉了。

关键词: 观点评论 近乎正常

上一篇:每日视点!10086积分兑换
下一篇:最后一页